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伟大的雕刻家。 

《吻》,大理石雕像,高190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1886年,现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吻》取材于但丁的《神曲》里所描写的弗朗切斯卡与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罗丹取用这一题材以更加坦荡的形式,塑造了两个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在幽会中热烈接吻的瞬间。罗丹把印象派画家用画笔捕捉瞬间自然光影的手法巧妙地运用到冶炼青铜中,创造出真实的意境。
这件雕塑把双人座像的下半部纳入大理石整体之中,避免了脚的繁琐而加强了坐像的整体感。以极为古典的写实手法雕刻而成。他们起伏,细腻,优雅的肌体和姿态,引起了极为生动的光影效果。仿佛其内在的青春热情与生命,正凭借这些光影在闪烁。当我们望着这生动眩目的杰作时,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之激动,即生命之本源的感动。爱情,本就是世间万古不朽的永恒主题。罗丹选取了裸体男女的接吻,这纯洁肉体的最初接触,因而是最动人心弦的。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柔软的身躯令人悸动心荡地相拥在一起,严密而无罅隙地融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对受欲望之火燃烧的恋人被放在“地狱之门”中,表达了作者那永无答案的痛苦而矛盾的思索:人的罪恶由不可克服的欲望而来,而欲望是由于人类对光明与欢乐的追求而来,因此人类的欲望就是罪恶的深渊,人类的欢乐就是导向罪恶的途径,而人类的痛苦就是注定不可抗拒的,永无完结的。
罗丹的雕塑《吻》,这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不朽之作,诗人Rainer Maria Rilke 对这件不朽的爱情雕塑评论到:“情侣的热吻给人一种遍布整个雕塑的感觉,就如同太阳升起,阳光洒落到每个角落。”的确如此,热恋中的一对男女,似乎恍若无人,投入这场只有两个人的世界中,其充沛的情感张力,女性微微颤动的紧张苗条而又不失丰满的躯体,深情注入的爱的吻,在男性刚健有力的拥抱中,吻是灵魂的颤栗,在心灵的互动中升华,融合于一体!
“吻”原本是罗丹“地狱之门”右下边一个雕像,表现炽热情爱中的一对男女,后来,罗丹单独将它制成一件雕塑,成为其著名的代表作。从其源自“地狱之门”,其意表明罗丹对沉浸在爱河中不顾世俗毁谤相拥热吻的情侣的强力支持,即使面临着下地狱,这对情侣也不会在意任何威胁!
吻是灵魂的颤栗,心灵的悸动,翻翻罗丹的罗曼史,这个“吻”还是来自于他的情人女雕塑家克洛岱尔的深情之吻,没有这位据说才华横溢超过罗丹的女人,我相信,罗丹的艺术成就不会达到继米开朗基罗后被誉为最伟大的雕刻家!
可以说,克洛岱尔是罗丹的缪斯女神,没有克洛岱尔,就没有罗丹这样杰出的成就!一个“吻”就能见证他们的爱情,以吻展现爱的主题,这是情爱世界里最美最震撼心灵的表达!
其实,众多的艺术大师们,用自己内心世界对爱的理解,以“吻”主题作出了一幅又一幅的艺术杰作,蒙克,这位艺术大师,依然记得那样深情的吻:
迷人的十八岁少女米里,热情奔放,眼中闪动的火焰,足以燃烧二十岁的年轻画家的心,他们义无反顾地相爱了,这是画家的初恋,他那时以为爱不会受伤,他不明白,十八岁米里心内的爱,他不明白何以已经结过两次婚的米里的爱如此疯狂,如此炽烈,单单是个一个拥抱着的吻,就让他内心燃起了熊熊的大火!
他记得他们当时的热吻,不怕周围暗黑的世界,只沉浸在爱海中,彼此融合在一起,就算是有滔天巨浪,也无所畏惧,他们吻到嘴唇发麻,吻到久久不愿停止下来,吻是灵魂的颤栗!
时间过去了很久,当已成名的蒙克,用蘸满浓烈情感的画笔将自己的记忆中的那个热情奔放的女人画到画布时,他即便是黯然销魂,但仍对那个情深深深的拥吻而在灵魂里颤栗,悸动!
吻点燃了永恒的爱之火焰。没有了爱情中的吻的作用,任何爱都不会被点燃。
著名的童话故事《睡美人》,美丽的公主中了诅咒,沉沉地睡去了,只有等到一位英俊的王子的亲吻,才能唤醒入梦久久的公主,否则就会永远醒不过来。艺术大师本恩.琼斯,将这个优美的童话故事搬到他的作品当中去:沉睡中的睡美人,一副安详而又若有所期待的样子,宛如入睡的天使般那样,秀美的脸庞透出妩媚的神情,她在梦中知道那个英俊的王子要来临,相信会有一种神秘超常的力量解救她,她在期待着......
是的,结局是美好的,英俊的王子用深情的吻唤醒了沉睡中的公主,我更以为,只有爱情,吻才能够达到灵魂深处颤栗,是心与心的交融。吻吻不休,只因吻是灵魂深处的颤栗,爱情大师奥维德如是说:“她微笑着,然后,用她全部的心和灵魂,给了我一个吻,从来没有这样甜蜜的吻。
评论